当前位置: 首页 > 基地资讯
孩子出现偷拿东西的行为∣怎么办?∣你是如何处理和引导的?∣这类父母要调整教育方式了。
  • 发布时间:2022-03-11
  • 作者:唐连军
  • 阅读:1684次
  •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,有的时候,父母会发现孩子有一个阶段会出现喜欢“偷”拿的一个行为。

    把一些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据为已有,而且是悄无声息,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完成。

    而且你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,他们还会不承认,各种狡辩。
     
    和说脏话一样,这种在父母看来,偷偷摸摸的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的方式就是一种“偷窃”,而且会被父母认为不耻,比孩子说脏话还要可气。
     
    中国也有这样的一句谚语就是:“小时候偷针长大偷金”,真的是一个可以影响一生的坏习惯。
     
    一、孩子偷东西的行为产生的根源

    1、孩子喜欢拿别人的东西,把他们偷偷的变成自己的东西。其实很多时候,这种行为的根源,是因为孩子“物权意识”出现了偏差。就是对物品的归属感完全没有概念,你、我的真正区别更是一窍不通。总是认为自己摸过的、喜欢的、拿来的就可以成为自己的。

    2、错误的想法,认知的模糊,使孩子出现了“偷”拿的行为。还有就是他们记性不好,可能在拿的时候,自己装了起来完全没有意识。而玩着玩着就忘记了。回到家后父母发现了,自己也无法解释。也解释不清楚。面对父母的严厉批评,又觉得自己做错了,而为了逃避责任,变得十分爱狡辩。反而这种狡辩行为,使父母认为是孩子明知故犯,更生气。
     
    3、除了以上的原因,有的时候父母对孩子的管理太严格。什么都不去满足孩子,一些流行人物、玩偶,甚至动画片人物孩子看到别人都有,而自己什么都没有。
     
    总是觉得跟别人不一样,而且内心的渴望也会变得更强烈。

    从父母这里得不到满足,于是在看到别人有的时候,就会用“偷”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。
     

    二、哪些应对方式不可取


    1、孩子“偷”的行为,很多父母都会用“偷”的这个字眼来形容孩子的行为。

    其实不建议轻易的使用“偷”的这个字眼。因为这个字眼用起来,会让孩子受到心理上的一种伤害。
     
    2、很多父母不分青红皂白,上来就直接给孩子“扣帽子”。“你这个孩子小小年纪怎么偷拿东西呢?”、“你这个行为就是小偷小摸,长大还了得”。
     
    3、父母这种贴标签的行为,是对孩子人格的一种侮辱。也是一种贬低的行为,这种影响是会伴随孩子的一生,而且一次次的打击孩子。


    4、让自身的一种信心被打击,自暴自弃起来。
     
    5、还有的父母直接会将孩子打一顿,然后对孩子大声的训斥。大吼大叫,埋怨孩子,动手打手。

    6、让孩子长记性,用疼痛来帮助孩子记住。
     
    7、打的第一次的时候,孩子也许记得住。可是很多时候父母会发现一个问题,当孩子面对自己渴望的物品时,控制欲就会占据上峰,根本就忘了自己身体的疼痛,从而出现屡次偷拿的行为。
     
    三、该怎样做

    帮助孩子改变“偷”的行为,打骂和训斥是低级的一种教育方式。在这些行为出现的时候,要如何正确引导他们。
     
    1、建立“物权意识”
     
    改变孩子“偷拿”东西的行为,从区分“物权意识”开始,能够自己知道你我的区别。

    自己的东西会保护,乐分享。了解自己的东西,是自己的。
     
    别人的东西是别人的,有一定的界限感和物品归属感的清楚认知。

    在平时,多跟孩子渗透“物权意识”。

    多使用你我的一些名词。帮助孩子区分物品的归属。
     
    2、孩子“偷”的行为要先知道原因
     
    孩子出现了“偷拿”的行为,父母不要着急贴标签,轻易的下定义说孩子就是“小偷”。

    这个“小偷”的标签,千万不要轻易对孩子说出口。
     
    父母可以试着这样问:“这是谁的?从哪里来的”。

    当孩子不想说的时候,也不要逼迫或者强硬的去让孩子承认“偷”的行为。
     
    一定要让孩子去表达,说出来具体原因,然后给孩子正确的引导。告诉他们:“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,因为不是自己的物品”。
     
    3、、学会共情的换位思考,父母想要改变孩子的“偷拿”行为,还有一点也可以帮助孩子从本质上去改变。就是利用换位思考,试着这样问:“如果是你心爱的玩具被别人拿走了,你会怎样?”。孩子的内心就会思考,想到别人很伤心。在下次拿别人的东西时,就会考虑到他人的感受,而自己主动发生改变。
     
    4、让孩子自行归还
     
    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,为了让他们更深刻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,打骂和斥责都只是一种折磨。让孩子自行去归还物品,自己承担后果。去化解问题才是正确的解决之道。在还的过程中,懂得向他人表达歉意,同时也明白了很多事情是需要自己担当的。教育孩子,总会出现一些问题。有些问题如果处理得不好,反而会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坏。就像“偷拿”东西的这个行为,不要再用错误去纠正错误了。
     
       教会孩子同情共理,体会别人的感受。当孩子的行为做错了,父母第一时间指出来,孩子自己去归还。远比打骂指责好的多,也能解决的更科学。